识百科是一个专注于有价值的生活百科知识分享,提供精准知识问答,各种百科小知识,生活常识问答。 识百科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农业知识 >

如何护理雏鸭

农业知识 2025-02-19 05:04:00
一、如何护理雏鸭? 雏鸭存放间的温度、湿度都有严格要求。雏鸭存放间温度要求22~26℃,湿度55%~60%,并保证空气新鲜。 雏鸭沿墙壁码放,距墙壁至少20厘米,每垛间距冬季为10~

如何护理雏鸭

一、如何护理雏鸭?

雏鸭存放间的温度、湿度都有严格要求。雏鸭存放间温度要求22~26℃,湿度55%~60%,并保证空气新鲜。

雏鸭沿墙壁码放,距墙壁至少20厘米,每垛间距冬季为10~20厘米,夏季为30厘米以上。冬季每垛7层,夏季每垛不高于6层。雏鸭箱要放在专用的车上,距地面不少于20厘米。冬季要注意保温,夏季要注意通风与降温。发雏人员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存放雏鸭的情况,防止过冷、过热、缺氧。

培育雏鸭的主要措施

二、培育雏鸭的主要措施

(1)控制温度

虽然雏鸭对温度的要求不如雏鸡严格,保温工作可粗放一些,但在寒冷天气下,温度仍然是育雏的首要条件,直接影响到雏鸭的体温调节、运动、采食、饮水、饲料的消化吸收、抗病能力等。大规模的集约化育雏更应做好保温工作。

更多具体的温度控制措施,请点击参阅本站《培育雏鸭时的温度控制须知》一文。

(2)合理密度

雏鸭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饲养的雏鸭只数,密度大小关系到雏鸭的生长发育和健康,适宜的密度是提高育雏效果的措施之一。

饲养密度应根据育雏舍构造、饲养设备、通风状况、管理水平以及当时的气候条件来决定。如笼养和网养的密度应比地面平养大些,保温和通风等条件好的密度可大些,饲料营养水平(特别是维生素类水平高)高时密度可大些。

通常雏鸭群以400~1000只为宜,地面平养时,1周龄20只/平米左右,2周龄14只/平米左右,3周龄以后不应多于10只/平米。网面平养和池网结合饲养密度可大些,最多可多养10只。

(3)控制光照

光照能提高雏鸭的体表温度,增强血液循环,刺激消化系统,增加采食量和运动量,有助于新陈代谢,促进骨肉、骨骼生长发育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生长性能。

育雏期内光照的强度可大些,时间可长些。雏鸭出壳后1~3天,连续24小时光照,以利于雏鸭熟悉环境,保证生长均匀。以后采用23小时光照,夜间可不定时停止光照1小时,以锻炼雏鸭对黑暗的适应能力,避免停电而造成应激反应。

光源强度按电灯功率计,前3天为3瓦/平米,以后1瓦/平米。在气温升高的条件下,让雏鸭多进行日光浴,自第3周起适当调节照明。

(4)饮水调整

在整个育雏期供水很重要,如果饮水不足或水质不良,都会影响雏鸭的采食量、抗病力和生长发育。

水质要求酸碱适度,细菌含量符合要求,含盐量低。若鸭舍装有自动饮水器,需待1周龄后再逐渐换用,并视鸭的适应情况采取相应措施。如果饮水量突然下降,往往预示着雏鸭群出现异常,可能有疾病感染或饲料饮水有问题,应马上调查、找出原因、加以补救。

另外,每周用0.02%的高锰酸钾水供雏鸭饮服一次。

(5)湿度控制

一般育雏时的相对湿度标准是1~3日龄80%,3~7日龄60%~80%,2周龄以后保持在50%~60%。3日龄时相对湿度80%和雏出孵化器内部湿度接近,可避免雏鸭因呼吸干燥空气而散发体内大量水分,影响机体正常功能。

湿度过低,雏鸭易出现饮水过多,食欲减弱,羽毛生长不良,脚胫干瘪,群体生长发育不均,下痢,卵黄吸收不良,灰尘刺激诱发呼吸道疾病等。

湿度过大,会为细菌、病毒和寄生虫的滋生繁殖创造有利条件,容易导致球虫病、呼吸道疾病、腹泻和消化不良等流行。

相关标签: 雏鸭管理 雏鸭培育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