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规模化鸡场疫病多且复杂的原因是什么
规模化鸡场疫病繁多且复杂,其成因主要涵盖了选址与结构的不合理、防疫硬件设施的短缺、消毒工作的不彻底、用药的不科学、饲养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不足、疾病控制的基础条件薄弱、疾病防治观念的滞后、饲养管理水平的低下等诸多方面。
然而,从生产调查的结果来看,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最为显著,希望能够引起高度的关注。
1、禽病种类繁多,工作量持续增大
随着养禽业的不断发展,商品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,集约化饲养管理经验的欠缺,防疫卫生技术未能及时跟上等一系列原因,致使新的禽病层出不穷。
比如,鸡传染性贫血、禽传染性支气管炎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、鸡产蛋下降综合征、鸡病毒性关节炎、禽流感、包涵体肝炎、雏鸭病毒性肝炎、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、番鸭细小病毒病、鸭疫里氏杆菌病、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隐孢子虫病等等。
2、病原出现新的变化,疫病呈现非典型化
由于病原的抗原性、致病性以及组织嗜性发生了变异,再加上禽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者参差不齐,致使某些禽病在流行病学、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出现了非典型化的转变,临床症状变得更为复杂,准确诊断的难度大幅增加。
就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,以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呼吸型,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嗜肾脏型,近年来又出现了腺胃型,这使得疫苗的研究变得愈发艰难。倘若使用的疫苗与流行株的血清型不匹配,常常会导致免疫的失败。
3、环境污染严重,疫病传播的机会增多
我国养禽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,相关制度不够健全,隔离措施不够严密,养殖条件简陋,饲养密度过大,环境消毒不够彻底等都是直接的诱因。另外,病死家禽处理不当,随意乱扔病死家禽,致使病原四处扩散,这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。
更有甚者,一些不法商人出于牟取暴利的目的,收购并倒买倒卖病死禽肉,不但加剧了环境污染,而且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。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,增加了疫病的传播机会以及耐药菌株的产生,对我国养禽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。
4、混合感染频繁出现,加大了防治的难度
在生产的实际情况中,随着疫病种类的增多,养殖密度的加大,再加上环境消毒不严格、预防措施不得力等原因,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同时感染,继发感染或者病原的混合感染,在许多养殖场已经变得极为普遍。
另外,一些不同的病原还能够引起相同症状的疾病,如新城疫、传染性支气管炎、传染性喉气管炎、禽流感、鸡毒支原体感染、传染性鼻气管炎、大肠杆菌病、禽痘、肿头综合征、马立克病、禽霍乱、曲霉菌病、开口病、气囊螨虫病、氨中毒、福尔马林中毒、维生素a缺乏、腹水症等,都有可能引发呼吸道症状。
这些病原的混合感染屡见不鲜,而单一接种某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往往也不理想。马立克病、传染性法氏囊病、白血病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,还能够引发免疫抑制。
5、疫苗、兽药质量欠佳,免疫效果不佳
由于生产设备的陈旧、生产工艺的落后,我国的兽用疫苗和兽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,有众多产品达不到gmp标准。再加上对兽药市场的监督不力,致使大量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,给禽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
另外,对于一些新的病原、变异株以及出现的强毒株的研究相对较少,无法生产出有效的疫苗以供生产使用。免疫方法不够科学,在免疫程序和剂量的选择上比较盲目,针对性不足。尤其是在出现新病原、变异株以及混合感染的情况下,更是重复进行免疫、全面用药,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,而且免疫效果也不尽如人意。
上一篇:番鸭养殖场建设